“大石都”里的小法庭

  云浮自古盛产云石,大石都由此兴起石材产业,小法产能销量位居全国前列,大石都素有“石都”美誉。小法

图片

  以“小法庭”护航“大产业”。坐落于石材产业核心区的小法云城区人民法院河口人民法庭,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大石都推动纠纷化解重心前移、小法力量下沉,大石都推动从“化讼止争”到“无讼少讼”转变,小法 成为护航“石都”高质量发展的大石都亮丽“名片”。

  2023年以来,小法河口法庭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775件,大石都同比下降5.95%,小法实现2021年以来“三连降”。大石都诉前化解纠纷401件,调解成功率60.2%。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

  “我不同意!”今年3月15日,在河口街调委会的大厅里,许某态度坚硬,拒绝与某石材公司进行调解。

  而两个小时后,许某却握着调解员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就这样调解吧,我不打官司了!”

  是什么让许某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图片

  原来,许某此前在石材公司工作期间受伤,因未做工伤认定,也没做伤残鉴定,双方对赔偿金额协商不成,产生纠纷。

  听说河口综治中心可以处理这类纠纷,许某就找过去了。根据纠纷类型,由河口街调委会负责调解。

  “您别着急,有什么诉求慢慢说……”调解现场,许某一口回绝了调解方案,让调解陷入僵局,调解员立即现场连线法官,由法官远程参与案件调解,提供专业法律意见。

  “您没做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缺少这部分依据,如果要打官司,判决也未必能到您的预期……”

  “公司在您受伤后也主动支付了医疗费用,要不大家各退一步,协商出合理的数额,快点拿回赔偿,对您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法官的加入,让各方吃下了定心丸。法官以类案判例作为示范,让许某对赔偿金额有了合理预期。最终,双方同意以一次性赔付16万元的方案解决纠纷,并当场签下调解协议。

  两天后,许某收到了赔偿款,纠纷圆满化解。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这是今年3月河口法庭与河口街道签署《庭镇融合共建协议》后的联调首案。该协议明确了人民法庭、综治中心以及司法所的具体职责,建立专职联络员、分析研判及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一庭一所一中心”常态化协作机制。机制建立以来,法庭参与联合调解案件约20件。

  此前,河口法庭以全区“法官联络点”为平台,主动对接基层“网格队伍”,与多部门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致力打造“党支部结对”“庭镇(街)融合”“庭所联动”的“多方联动、协同共治”共建特色品牌。通过发挥人民法庭的“基层支点”作用,推进解纷关口前移“走出去”,多元调解力量“引进来”,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让大量矛盾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

  从“药到病除”到“治标治本”

  “拖欠的货款,前前后后有15万了,这次必须作个了结!”

  原来,某石业公司与吕某在石材交易上一直有往来,后因吕某未支付货款,石业公司诉至法院。

图片

  “这批石材出现大面积裂缝,我自掏腰包帮客户更换了石材,加上拆除、铺贴花费了8万多,我的损失谁给!”吕某不甘示弱,提起反诉。

  河口法庭审理发现,双方下单时并未对“石材是否需要做防水”进行协商,因此石业公司没对该批石材做防水,而吕某则认为对远途运输的石材进行防水是很必要的事。按市场行规,为石材做防水并非必须条件,因此双方都有责任。

  “经营生意诚信为本,你们双方都有过错,各让一步,有商有量才能一起把问题解决好!”法官认真研究案情、厘清事实,采取“背靠背”调解方式反复沟通,最终得出双方认可的调解方案,各自撤诉。

图片

  案结事了后,工作并未止步。

  为从源头上堵塞行业漏洞,河口法庭深入分析研判案件成讼的原因,向云浮市石材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提出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行业内部调解机制及石材交易纠纷预防机制等建议,将个案办理延伸到行业治理,推动实现“药到病除”“治标治本”。

  今年3月,河口法庭还与石材行业协会签订《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庭会联合共建协议》,推动涉石材纠纷调解机制与诉讼程序有机衔接,提高涉石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效能,为石材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1年以来,河口法庭审理涉石材行业纠纷487件,其中,以调解、撤诉结案的199件,诉前调解纠纷163件。

  从“坐堂办案”到“主动出诊”

  “感谢法官们的详细讲解,让我们对诉讼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无论是对今后的交易,还是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5月24日下午,一场名为“典亮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普法宣传活动在石材行业协会举办,河口法庭立足企业司法需求,结合案例详细讲解合同签订、履行、违约、诉讼等阶段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提供系统规避、防范化解的思路,着力提升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防范能力。

图片

  群众的矛盾纠纷发生在哪里,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河口法庭立足审判职能,积极探索巡回审判工作新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点对点“订单式”司法服务,努力实现从“坐堂办案”到“主动出诊”的转变,依托法律六进、法治讲座、巡回法庭等活动,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2023年以来,开展普法宣传、法治讲座21场次,接受法律咨询26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8000余份,覆盖群众2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