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海上城堡”过春节!亚洲最大油气生产平台荔湾3

在广袤的海上城堡中国南海,一座座油气生产平台的春节火炬明亮,在他们下方的亚洲油气海底,一条条长达数百公里的生产管道,将来自南海的平台油气输送到大湾区乃至全中国的千家万户。

“荔湾3-1”海上平台。荔湾

今年春节前夕,海上城堡珠海传媒集团记者来到了位于南海东部的春节荔湾3-1平台,在这座亚洲最大油气生产平台上,亚洲油气和天然气生产一线人员共同生活了2天,生产听他们讲述祖国能源事业中的平台“海油信念”,和一个个鲜活的荔湾故事。

一座特殊的海上城堡“海上城堡”

每年可处理66亿方天然气,满足约4000万家庭一年用气量的春节地方是什么样的?

荔湾3-1平台位于距离珠海高栏港260多公里的海上,是亚洲油气一座能提供天然气处理、天然气增压、深水气田生产支持和生活动力等设施的中心平台,自2014年投产以来已经累计产出天然气超360亿方。

近日,乘坐南航通航直升机,经过1个多小时略微缺氧、略带摇晃的航程,记者来到了这里。大雾笼罩着海面,平台只是沧海一粟,很难想象这个“人造孤岛”里平日生活着150多个“海油人”。

披着晨曦,他们开始在平台工作了。

“我们附近几个平台的气田都在平台周边,深度大约200米,而我们平台的气田在70多公里外,距离海平面1500多米的地方,外输干气时,还需要经过261公里的海底管道。”荔湾3-1平台总监齐新海介绍说。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天然气的输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解决长距离运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荔湾3-1平台运营了2条目前国内最长的深水海管,实现国内首次双海管生产,以多模式生产保证深水海管流动性安全。

与此同时,海上平台的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不能放松警惕,他们肩负着3.2万吨复杂设备安全运转的压力。

整个平台有三层甲板,自上而下分布着天然气处理各个环节的设备,用于凝析油的分离、天然气的加压、热量的回收利用等,组成了巨大的“机器城堡”,在海上隆隆作响。工作人员在甲板上戴着耳塞和耳罩进行双重防护,才能免受噪音伤害。

安全,是这里第一重要,且再怎么重复强调都不为过的事。

记者上平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安全指引。“一旦警报铃响,你们就到这里集中,我带你们前往逃生艇,逃出去,艇里淡水、信号弹、鱼钩,什么都有。”荔湾3-1平台生产监督杨叶说。

一位生产主操告诉记者,如果你看见一个人上下楼梯都会扶扶手,对瞬间变化的灯光和警报声特别敏感,而且防台风技能超强,他大概率就在海上平台待过。

距离陆地遥远、压力大,为什么还要选择来到这里?

海油人在海上工厂。

这些在平台上度过了4个、7个,甚至10个春节,还要主动要求来到“亚洲最大”的“海油人”说,“我想为祖国能源事业做贡献,我接受这份挑战。”

今年春节期间,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白云气田3个海上设施和2个陆地终端近400人坚守岗位。人手较平日更少,他们就通过加强巡检频次,及时处理隐患,强化生产管理与工艺保障,来完成他们对祖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全国冬季天然气供应输送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的承诺。

海上平台的员工在检查吊机。
操作员在检查仪表压力数据。
动力组的技工在检查发动机组。

海深蓝,夜漆黑,思念在风里

董小辉是荔湾3-1平台的生产主操,主要负责油气水处理的操作和监控,在平台工作的10年,他见证了平台建造、调试到投产的每一步。

今年将是董小辉在平台上过的第8个春节。

“荔湾3-1平台在南海东部的天然气开采中起着桥头堡的作用,不仅要接收水下四个气田的井口油气,还要接收来自附近番禺34-1平台的油气,处理合格的油气经过两级增压后,才能外输。”曾主动提出来到平台的董小辉,对于这里的工作难度有着清晰的认识,也因此而感到自豪。

自豪感来自挑战困难的成就感。“这里有数量最多、功率最大的燃气透平,后期调整开发项目会增加至12台燃气透平和2台水下湿气压缩机,到时我们操作员要同时操作四级天然气压缩机才能完成天然气的外输气,这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操作。”董小辉说,眼睛仍然离不开中控室的电脑屏幕。

除夕前,平台上正在排练“海上春晚”,董小辉结束了中控室的工作,匆匆赶往餐厅,既当观众,又出谋划策。在这里,他的同事们化身文艺能手,相声、小组唱、双节棍……值守海上的约50个人,也能凑出一台晚会来。库房拿出了压箱底的巧克力和牛肉干助兴,还没到春节,就已经像过节一样了。

平台上的员工在搞联欢晚会。
算是一个团圆饭了吧。

趁着大家还在表演,他回到宿舍给妻子打去了视频电话。“好……新年……儿子听话……放心工作。”海上信号弱,妻子的声音断断续续,董小辉看着卡住的视频画面里妻子的脸,停了许久才挂断。

每次上平台,一待就是28天,电话寄托着董小辉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只是本应说不完的话,在几百公里的海陆之间,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上了28天班,终于可以回家了。
准备换班下平台的员工,在等直升机到来。

“十几年前,还没来南海的时候,在另一个海上平台,我们连Wi-Fi都没有呢,打电话特别贵,多少分钟都是定量的,现在已经很好了。”董小辉告诉记者。打视频电话是因为想见见妻子,平时就用座机打卫星电话,通话能流畅点。

包饺子的时候,大家纷纷回忆自己在平台上都过了几个春节,来自湖北宜昌的小昊值守过1次,来自黑龙江讷河的洋洋和来自哈尔滨的洪军4次,来自吉林长春的磊哥和来自湖南邵东的俊哥7次,而来自四川遂宁的坤俊已经在海上度过了15个春节。

春节临近,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
因为来自五湖四海,包的饺子形状也是五花八门。

俊杰是“饺子圈”里唯一一名未婚人士,今年将是他第一次在海上平台过春节。“现在就差你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你的终身大事敲定,让记者帮忙给你打个征婚广告!”

夜晚,海天一色,都是漆黑,他们看不见260多公里外自己守护的万家灯火,只有平台上的灯光闪烁,一同值守的伙伴,就是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