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到我市实践

  本报记者 余育闺  

  “我觉得公司可以运用纳米技术和掺杂复合技术增强陶瓷的清华韧性和耐弯曲性”、“我认为采用现代电子显微镜进行陶瓷开发”、大学“烧结环节可以考虑引进微波烧结技术”……类似的连续专业建议近日经常出现在广东顺祥陶瓷有限公司。

  前天,年组记者来到顺祥公司,织学和提出这些建议的生到市实清华大学学生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多日来的清华实践感想。

  “喝水用的大学瓷杯、吃饭用的连续瓷碗……这些寻常的日用品看似简单,实际经历的年组工序远比想像中复杂得多。”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一年级博士生文二帅告诉记者,织学课本上,生到市实陶瓷的清华制作工序会被简化为一两步。此次到一线参观后,大学他才发现生产陶瓷的连续工序非常复杂,对生产步骤、生产人员的要求更为精细、严格。“此行让我学习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清华大学物理系直博一年级学生张曦也对平时科研中做的实验与实际应用的差距颇有感触。交谈中,她告诉记者,通过这个机会,让她更加了解实际生产中需要哪些技术,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将我的科研成果与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成果转化,使得科研效率更高,也为今后的科研提供新的方向。”

  在没来潮州之前,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直博二年级学生杨添对中国传统陶瓷生产水平的了解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他笑谈,还好来到这,才一改烧陶烟熏火燎、人力操作的印象。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我国的日用陶瓷逊色于日本的,我非常惊讶!”杨添如是说,中国古代的瓷器、文物那么漂亮、精致,怎么会比不上日本呢?通过查阅资料,他发现日本生产瓷器大量运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拉坯、自动上釉……批量化生产出来的质量整齐、成品量高、瑕疵少。“参观过顺祥陶瓷生产过程后,对传统陶瓷生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后有机会我也会跟别人解释,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陶瓷产业发展迅猛,现代化水平高,品质追求严。”

  “可能是我们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才造成部分人对中国陶瓷逊色其他国家的误解。”对此,杨添建议,公司要加强自身品牌形象的建设,不断提高潮州陶瓷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实践支队的其他同学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参观中发现的短板,为顺祥公司在科技、新产业研发、公司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了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积极回应。

  而这只是近年来顺祥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一个缩影。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顺祥公司和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10年签订了协议,在顺祥公司建立清华大学的研发与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强企业和学校产、学、研结合,加速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学校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助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自此,学校或在寒假、或在暑假都组织学生实践支队赴顺祥公司参观学习,八年来共组织近百名学生来到企业实践。同时,校企还共同研发了负离子功能日用陶瓷等一批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