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热下寒”?珠海中医推荐几种调理方法→

秋冬季气候较干燥,上热下寒长痘、身体口腔溃疡、珠海中医种调牙龈出血、推荐流鼻血等“上火”症状比较常见。理方但有些人“上火”的法→同时,还出现了手脚冰凉、上热下寒大便不成形和尿频等现象。身体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上热下寒”。珠海中医种调

中大五院中医科副主任李胜桥表示,推荐“上热下寒”是理方中医里一种比较典型的证型,指上半身的法→阳气偏盛,而下半身阳气偏衰,上热下寒导致上半身出现热象,身体下半身出现寒象。珠海中医种调熬夜、久坐、胡吃海喝、滥用抗生素、吃冷饮不节制、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因。

调理“上热下寒”重在疏通“三焦”

据了解,“三焦”这个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既包括解剖位置的分类,也包含了辨证治疗的思想。上焦包括心、肺和头面部,中焦包括肝、胆、脾、胃,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

中医认为,“三焦”有维持人体寒热动态平衡的作用,一旦“三焦”不通,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引起疾病,“上热下寒”就是其中一种。李胜桥建议,调理“上热下寒”重在疏通“三焦”,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食疗去火

首选黑豆水,因为黑豆有补肾水、降浮火的功效。黑豆冷水下锅,和水的比例是1:4,水开后再小火煲20分钟即可饮用;注意饮食清淡,尽量不吃生冷油腻食物,不要吃十分饱,给脾胃留点运化空间;也可搭配降火食物,如绿豆、苦瓜等,帮助去除体内的热气。

按摩腹部及穴位

取坐位或者卧位,手绕脐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揉腹,帮助脾胃气机通畅,通和上下,调理全身气血阴阳平衡;穴位可选择关元、足三里及涌泉穴。按足三里有调理脾胃、健脾化湿的作用;每晚睡觉前,用掌心最热的地方从上到下按压涌泉穴,或者来回搓热涌泉穴。

针灸

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达到引火下行的目的,使人体恢复寒热平衡。可以参考的穴位为合谷穴、内关穴、太冲穴等。

中药沐足

中医强调“寒从脚起”,因此可以尝试每晚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泡脚,泡完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来驱寒。艾叶具备温阳散寒的能力,可以简单地煮艾叶来泡脚。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用于引火归元调理上热下寒,下肢微微有点汗即可,不能泡到出汗。

运动锻炼

练习八段锦里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经常上火、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爆痘的人多是虚火,头面飘虚火,中下焦常年寒湿,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把上飘的虚火拽回丹田,温暖肾水;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俯身、双手攀足,来专门锻炼腰肾达到心肾相交的一个方法。

中医药调理

中医的经典方剂“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用于治疗心肾不交的水火失调。黄连清心火除虚热,肉桂温肾引火归元,对“上热下寒”的症状改善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