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4年2月25日)

tqb-20240225-004.jpg

花海环绕木头冲

□ 张映竹

一年好景随春到,湾韵春风又绿木头冲。园年月日

木头冲村地处金湾区三灶镇,湾韵距离珠海机场大约5公里,园年月日由于村子旁边有条直通大海的湾韵小河涌,村民用木头加固河涌堤岸,园年月日以保农田排灌,湾韵故得名“木头涌”。园年月日在广东话里,湾韵“涌”念作“冲”,园年月日于是湾韵“木头涌”就演变成了“木头冲”。另有一种说法,园年月日是湾韵因为常有浮木随涨潮漂入村中而得名“木头冲”。

木头冲村整齐划一,园年月日黑瓦、湾韵青砖、红窗,背靠层峦耸翠的青山,放眼望去满目苍翠,总能给人留下一抹明快的记忆。

tqb0225004_001_01_b.jpg

钟凡 手绘

村庄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关氏、曾氏两族分别从香山石岐、五华兴北庙分村迁至现址而形成。1965年,山洪暴发导致木头冲水库溃坝,民居和农田被冲毁。1966年初,解放军带领村民上山打石,历经两年时间建好了60余栋石头屋,至今仍有40余栋保留完整。石屋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墙壁均用花岗岩石砌成,古朴而有历史感,这份属于岭南村落的青灰色诗意,也是木头冲村的独特韵味。

漫步村内,一栋栋青砖红木骑楼民居错落有致,数百米蜿蜒起伏的白色鹤道穿梭于山林花海之间。“鹤道”这一名字源自三灶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花间驿站、鹤道观景台等设施巧妙地分布在鹤道附近。金黄的油菜花恣意盛开,人们沿着溪流感受花海的芬芳,轻薄的水雾从溪涧间升起,四周的群山安静地环抱着村居,一切仿若在画中。

穿过村中的一条隧道,便可到达木头冲海滩,这里也被当地人称为“银沙滩”,天高云阔、浪涛翻涌,海滩边还设有露营地,成了许多珠海人周末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老一辈村民说,以前三灶镇有句俗语叫“有女莫嫁木头冲”,因为曾经的木头冲村道路不通、位置偏僻,下雨“出门一脚泥”。时过境迁,现在的木头冲村出门不远就有机场和高速公路,环村有柏油马路,村内每条巷子都铺有石板路,乡村美如画,人人乐开怀。

三灶镇中心村党委书记蔡容亮表示,乡村振兴工程为以传统种植、出海打渔为生的村民找到了新的营生。未来,木头冲村将根据自身特点,在保护好“石头屋群”前提下,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娱乐、观光采摘、民宿露营等项目,围绕绿美珠海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有特色、有品位、有情怀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鹤道花海、山灵水秀,沙滩海景、鸟鸣溪涧,这个春天,不妨找个时间,去感受属于木头冲村的桃源味道。

村子是扎根的树

□ 董国宾

我躺在坡上想事情,事情没想完,一只鸟扑闪着翅膀,从我眼前飞走了。

我在想,西边地块的豆秧怎么枯了一片,挨边的玉米为什么还没抽穗。这只鸟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见势不妙趁机溜走了。

鸟在天空漫飞,飞到渠上叫几声,说着东一句西一句的话。它说了些什么,我没心情去了解。这时天际出现了几朵悬浮的云。

云满世界乱跑,一会儿朝西北走,一会儿又去了南边。走东蹿西,跑南移北。不像是观光,也不像是奔波,只是被风吹着走。坡上有大片黄枯,也有大片浅绿。每棵草、每株豆秧和玉米,都在长大成熟,努力把剩下的事情做好。

我躺在坡上想事情,事情没想完,就进入了梦乡。村子、牛车、草垛、篱笆墙,旷野、田埂、芨芨草、扁豆荚,好多事等着我去想。我不能用一个早晨或一个黄昏,把一年的事情全部做完,就钻进梦里去躲闲。

我想把手头的事放一放,可睡梦中,又想到了一棵棵树。那是村子里的树,它们围着村子长。村东头村西头、最大的土堆上、最小的草垛旁、脱落墙皮的墙基处,有空隙的地方都有树的影子,树扎了根,村子就不再空空荡荡。我在做一些树能做的事,把这些事做好了,就从梦里走出来,也便明白了树的道理。

人要执意想些事、做些事,就没白天和黑夜,睁眼闭眼都在想、都在做。村子里的人,一年到头埋在没完没了的事情里。风能把人刮歪,也不肯回避一下,仍风里来雨里去。烈日能把人晒老,也不去躲一躲,仍赖在劳作的田野里。寒冷能把人冻得矮一截,还赶着牛车奔东走西。村子里的人,都在执意想事情、做事情,不愿意分清酷暑与严寒、白昼与黑夜,他们都在睁眼闭眼做事情。

树,会在一个地方不挪窝地过一辈子,让人最放心。不像云和鸟,飞来又飞去。说的话悬在空中,多少年都不会掉下来。

树在扎根的村子里,本分地过掉一个早晨和黄昏、一个丽日和阴晦天,过掉一生大大小小的时光。说一些自己该说的话,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

远远地走进村子,最先入目的是一棵棵树。像一个山丘,人似乎可以从上面走过去。老人和孩子都在树丛里度年月。

村子里的人,干活时把劲儿用完了,身子一歪便睡在了树荫里。牛、马、驴被拴在树底下纳凉,亢奋时叫几声,把想法和心思叫出来。蚂蚁在树上蹿上蹿下,永不停歇。它们的路在树上,树里面有万般未竟的事要去做。树是一个说话做事的地方,人和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依赖它。要叫醒一个人和一匹马,只需给树招呼一声,树轻轻拍打两片叶子,带着一大堆成熟的想法作回应。

每条路都被月亮照着,每个村口都有树把守。树神圣地与月亮对话,一整夜一整夜的话用牛车拉不完。树大把大把地捧着月光,欢快得一片叶子拍打另一片叶子。树叶泛着荧荧青光,斑驳的影子投在大地上。这景象被安然嚼草的牛看见,被圈栏里的猪看见,被似睡非睡的鸡看见,被屋顶和篱笆墙看见,被挂在院子里的镰刀看见,被横在地上的锄头看见,一双双张望的眼睛没睡觉。

树错落有致地站着,挺拔的白杨、坚实的刺槐、柔韧的弯柳、褐红的枣树,姿态各异地布满村子。树知道谁家卖了三只未成年的羊,谁家的蚊帐破了几个洞,哪些老人蹲在墙皮脱落的墙根晒太阳。风追逐飘飞的落叶玩,把李家的树叶刮到张家院子里,又把张家的树叶刮到赵家院子里。乡邻们足不出户就知道邻家发生了什么事。

风说话做事由着性子来,靠不住。树会把风做过头的事做回来。薄暮时分,或暮色已深,风不听劝阻,恣肆横行。树便使劲晃动枝条,大声通知村里人:关紧各家院门,尤其把牲口拴好,给它们找个结实的地方安顿下来。然后加固好草垛,把挂起的镰刀放置好,把院子里的玉米收起来,一粒粮食也不能让风刮走。

我猛一睁眼,那只鸟扑闪着翅膀,飞出去又从远处飞回来。它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寻得了我的梦,滴落一串串翠鸣,像在对我说,村子是扎根的树,它也要到村子里去安家,看能不能为村子做点事。

奔波千里的元宵节

□ 马海霞

我参加工作第一年的那个春节没有回家,一是单位离家千里,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二是舟车劳顿往家赶,待不了几天就得返程。春节假期不回家,节省出的路费,我和同事晓丽都计划好了,初一逛商场、初二去爬山、初三去公园划船,连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俩都安排了活动,抓住春节的尾巴,去看通宵电影。

没想到,元宵节这天,我们刚买完票回到宿舍,我爸妈突然来单位看我。我妈说,我爸厂里的货车去外地送样品,路过我们单位,她和我爸就搭车来了,也没来得及写信告诉我。

通宵电影晚上9点半开始,我打算陪爸妈吃完晚饭后,再将爸妈安排住进单位附近的旅店,然后再和晓丽去看电影。

知道我晚上要去看通宵电影后,我爸说,他和我妈活了半辈子,还不知道通宵电影长啥样呢。当听说票价5元时,爸妈也要跟着我们去看看大城市的电影院。

爸妈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要不是来单位看我,他俩很少有机会走出来。在我们那个闭塞的村庄,爸妈只看过露天电影,没进过电影院。既然爸妈愿意跟着同去,我赶紧又去买了两张电影票。

我和晓丽坐在前排看电影,爸妈坐后排看电影,那晚的电影很好看,就是坐久了,累得我腰酸屁股疼。

凌晨6点,电影结束后,爸妈请我和晓丽去早市上吃了早饭。我打算吃完饭后,带爸妈去本市几个景区游玩,我妈说,来时和司机约好了,上午9点在火车站门口集合。

我让爸妈再住几天,然后坐火车回家。我妈说,家里有几百只鸡,临出门前拜托二大爷两口子帮忙喂,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久了,老麻烦别人不好。她和我爸这次来,看看我挺好的,就放心了。

爸妈千里奔波来看我,我却只陪他们看了一场通宵电影,我一脸的不高兴,但爸妈却很开心。我爸笑着说,若不是来看我,他和我妈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宿电影,回去也有了吹牛的资本,在他们那些工友中,他是第一个看通宵电影的;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各地都举办民间文艺表演,他和我妈这天坐车途经了好几座城市,等于过了好几个地方的元宵节。

那个元宵节,我爸满脸“赚翻了”的表情。

我妈后来跟我说了实话,那次她和我爸来看我,是因为我在外工作半年了,一直没回家,给家里写信,顶多写半页纸,而且每次都说在外一切安好。

我爸老担心我信里不说实话,在单位过得不好。除夕那晚我爸做了个梦,梦到我在单位没一个朋友,还受同事欺负,第二天醒来,就和我妈商量,要到单位来看看我。恰好,元宵节这天村里工厂的货车途经我所在的城市,我爸当即决定搭车来看我。

那场通宵电影,我爸不放心我们两个女孩子的安全,本想阻止不让我们去的,我妈悄悄对我爸说,孩子已经买票了,还和别人约好了,大过年的,就由着孩子吧。况且,看通宵电影比住旅店便宜,能省下三十元钱,够孩子买不少好吃的。

多年后,我想起此事,才知道心疼爸妈,他俩坐着货车颠簸了七八个小时,又在电影院里坐了一宿,第二天再坐货车返程,坐了两天一夜,那份辛苦,我从未体谅过,他们也从未提起。

那场被我爸当作吹牛资本的通宵电影,其实我爸只看了半小时就坐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我妈说,那是我爸自我实习以来,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桶匠师傅

□ 陶诗秀

回忆中,我与老伴常常提到一位桶匠师傅。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为在有桶匠师傅的年代,对于打制木桶的师傅,大家就称呼其“桶匠师傅”,也有的叫“圆木匠”。现在很少听到这个称呼了,年轻人更不知道何为桶匠。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的塑料桶极少,我们日常都是用木桶。家用的澡盆、脸盆、马桶、蒸笼、水桶、菜盆、锅盖等,都是用木打制的。“桶匠”属于木匠,是专制桶的木匠。那时桶匠师傅很吃香。

桶匠师傅挑着一个圆木箱担子,里面装了工具。清晨太阳出来后,街头巷尾常能听到穿门走户的“打桶啰,打桶啰”吆喝声。这时,就有住户人家站在门边,大声喊:“打桶的,来这里呐。”也有的叫:“桶匠师傅,这里打桶。”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做罈子辣椒末,剁辣椒时,通常是把辣椒放到木盆子里剁,不然辣椒会四处乱飞。有一次,我叫了一位桶匠师傅,说要打一个木盆洗菜用,也可以剁辣椒用。我家门前有一小块空地,师傅就在那里摆开了大大小小的行头,他从圆木箱担子里拿出自带的矮凳,还有一个上面装着刀片的凳子,邻里们都围了上来,也有一些孩子们来看新奇物事。

桶匠师傅说打制一个家用的菜盆,用他的木材要两元五角钱,如果用自己的木材只要两元钱。那时街上杂货店买一个菜盆要三元五角。师傅带了不少半成品木材块,打桶是用杉木,其中最耐用的是杉木芯,打出的桶盆美观且耐用,不过价格要贵一倍。我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三十六元,哪里舍得。

看桶匠师傅打桶,真是观看一场精湛的手艺表演。师傅是乡下人,他说他家祖辈都是桶匠,从小跟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靠打木桶养家。他边说边做,拿着杉木块在凳子的刀片上来回移动,一会儿用眼睛瞄瞄,一会儿与其他加工好的几块比比试试,又修上几刀。那刀片就是一把固定在长凳上的刨子,刨出细细的木花,散发出一缕缕杉木的清香。

没多久,大小形状不一的杉木块堆了一小堆,师傅依次拼拢,没有用胶水,也没有用铁钉,只将削好的竹销捶进木块,块块相连,一个圆圆的木盆就拼成了。接着再用制圆桶的专用刨子,将盆内周边和盆底刨光滑。我想起了工厂钳工师傅,用一块铁板加工一个零件,要经过画线、计算角度和弧度等,而桶匠师傅对每一块木条的加工尺寸,全凭眼力和经验来判断不同程度的弯曲,打制出各种不同的盆桶,实在是匠人匠心。

那天,正巧邻里大嫂拿来一个腰鼓,说是女儿表演秧歌舞用的,鼓的肚子崩裂了一块木条,问桶匠师傅能修补吗?师傅看了看,二话不说,把腰鼓肚子上崩裂的那块挖掉,在他的半成品木块中选出一块,细细地看了看腰鼓实出的肚子,用手比画几下,就开始加工刨削起来。经过他的巧手加工,一块天衣无缝的木料,最后嵌合在腰鼓上。

桶匠师傅还需是一名好的箍桶匠,我的木盆打好后,他用竹蔑编织麻花箍,当场就箍好,日晒风吹都不会漏水。篾箍是免费的,如果要漂亮,还可以使用铁箍、铜箍,桶匠师傅都可以做,但要交定金。我们家用的脸盆、澡盆,都是用杉木芯打制的,一个澡盆要用几十块杉木芯,用的是铜箍,盆很重,我一直用了几十年也没有损坏。

当年请桶匠师傅制作桶盆,都是请到家里来的,所以要管一餐饭。那时桶匠师傅很辛苦,但月收入有七十多元,相当于科级干部的收入了。

90047916025540457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