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大追捕》重口味的父女关系

在看《大追捕》以前,影评我有个先入为主的大追的父概念,以为这是捕重一部典型的猫捉老鼠警匪片。片名的口味一个“大”字似乎预示着这个悍匪的作恶多端,片方在宣传时也特别强调原本瘦弱的女关张家辉为让自己贴近片中的角色,特意练肌肉等等。影评

但是大追的父整部影片看下来,发现内核其实是捕重讲述了两个不同的重口味“父女关系”,导演周显扬只不过用一个追捕的口味警匪片模式来包装而已,所谓的女关“大追捕”,仅仅是影评一个名字上的噱头。

黄敏德饰演的大追的父音乐家是事件的始作俑者,功成名就、捕重风度翩翩的口味他本质上是一个有严重精神缺陷的人,对女儿有很强的女关占有欲,认为任何跟他女儿有接触的男孩都心怀不轨;另一方面,他对女儿(包括孙女)却动辄拳打脚踢,以至于20年前失控将女儿杀死,然后嫁祸于张家辉。

张家辉饰演的另一个父亲恰恰相反,在影片设置了无数的障眼法后,影片最后给出真相(其实看到一半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个超“完美”的好父亲:在监狱中忍辱负重20年,出狱后只为默默守护在女儿身边,当亲生女儿不堪王敏德折磨失手将他推下楼摔死后,他主动搬尸灭迹,把责任往身上揽,最后从楼上跃下,以死来实现对于女儿的爱。

作为一部商业片,将人物往极端上设置本来无可厚非,坏人越坏,好人越好,观众不会有任何意见,但《大追捕》将一个典型的“罪犯”和精神病患者这样的角色重叠在“亲生父亲”的形象上,还是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有种说不出的恶心感。

也许是为了圆“大追捕”这样的动作情节,影片极力营造出警匪片的氛围,张家辉的表演也很卖力,但总觉得很牵强生硬,游离于情节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给这个人物一个恰当的“动机”。当观众知道他全部的目标仅仅是守候在女儿身边时,他那些冷漠、仇恨和痛苦的表情又有何意义?

香港导演这几年似乎很偏爱表现“父子关系”中父亲的残忍和反人性,陈可辛的《武侠》也在影片最后设置了王羽饰演的父亲角色,不但连亲生儿子甄子丹不放过,就连几个孙子也毫不手软,赶尽杀绝,让人无语。

表现极端父子关系的优秀电影不是没有,1997年荷兰电影《性格》讲述的也是这样一对父子,父亲不停地从学业、事业、爱情等方面挤压儿子,以致儿子最后忍受不了,拿刀弑父。这部第7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也采取倒叙悬疑的手法,但影片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父亲看似绝情的逼迫和冷酷,都是为了让儿子尽早学会各种面对残酷社会的技能,无情下面包含着无限的亲子深情,让这部影片有了不一样的人性解读。

恨中有爱,才是家庭伦理片的境界所在,相比而言,任达华饰演的“父女关系”要正常得多,这也让这部惊悚电影多了份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hdwmn_c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