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广东,马英九和台湾青年的惊叹、动情与热络

  4月3日17时,首站广东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从广州乘机飞赴陕西,马英开启他此次大陆之行的和台第二站。

  数度哽咽落泪、湾青多次惊叹称赞、惊叹开怀欢畅交谈……自4月1日抵达广东,动情马英九一行相继到访深圳、热络中山、首站广东珠海、马英广州,和台走进大疆、湾青腾讯、惊叹比亚迪等企业,动情参观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热络以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首站广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并与中山大学学生座谈交流。

  在粤50多个小时,他们的足迹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仅4月2日一天便穿梭四地颇具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特色。对于大陆首站,马英九和台湾青年留下哪些印象?

  惊叹

  “那不就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

  “249克?”听到这个数字,马英九的眉眼轻轻一提,站在他身旁的台湾青年们也有些吃惊,“那不就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

  这一幕,发生在马英九一行的访粤第一站——深圳大疆公司。令马英九和台湾青年讶异的,是大疆自主研发生产的折叠式无人机。

  像这样的场景,在后续的参访过程中还有不少。

  4月2日上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访深圳比亚迪公司,停放在展厅中的新能源汽车吸引了参访团成员的注意。几位“大九学堂”学子举着手机,有的探身进车内拍照,有的围绕汽车录像,“好帅,真的好帅”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参观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参观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

  当天下午,参访团一行乘车抵达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并登上东人工岛。

  “修建桥梁动员了多少名工程师?”

  “参建人数有几万人。”

  “花了多少吨钢材?”

  “52万吨,这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钢结构桥梁。”

  “可以用多少年?”

  “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正常使用在150年以上。”

  “这么多?”“了不起”……听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工程总监李江的回答,马英九和台湾青年数次发出惊叹。

参访团青年学子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116层云际观光层合影留念。

参访团青年学子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116层云际观光层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马英九一行抵达广东的当日,港珠澳大桥海关监管进出境车辆超1.95万辆次,创下口岸开通以来历史新高。铺展在他们面前的,除了这座连通粤港澳三地的世纪工程,还有一个加速流动、奔腾不息的大湾区。

  一直以来,广东都与台湾有着紧密的血缘、地缘、商缘、文缘纽带,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最悠久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23年,“台商一起来,融入大湾区”主题活动暨第十四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广东举行,两岸相关工商团体负责人、台胞台商、专家学者等约4500人参加,台湾地区22个县市均组团参展;在深圳举行的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活动,岛内2000多名青年、工商界、媒体界人士,以及1万余名在深台商台胞台青参加,是当年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两岸交流活动之一。

  大陆的发展也是台湾同胞的最大机遇。去年,仅广东便促成超600名台湾青年来粤实习就业创业。截至当年底,台青来粤实习就业创业近万人。正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来祖国大陆、广东追梦、筑梦、圆梦。

  动情

  “我们不能遗忘”

  “黄埔魂!战力强!”4月3日上午,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刚刚结束参观的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们站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门外,握拳高喊留影。细观下可以发现,他的眼眶仍然微微泛红。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门前,马英九和台湾青年合影。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门前,马英九和台湾青年合影。

  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校史馆时,马英九两次落泪哽咽: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英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生赵一曼写给幼子的信,讲解员朗诵至此,马英九和台湾青年无不动容。

  “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临近赵一曼展板的,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左权写给妻子的信,移步至此的马英九听到讲解后再度拭泪,站在他身旁的青年学子们面容肃穆,神情专注。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

  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两岸中国人为之感动的根源所在。

  广东是孙中山先生故乡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有诸多包括黄埔军校在内的革命遗迹,承载着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位于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们实地探寻孙中山先生的成长足迹。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而非存在于书本中的图片,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我看到中山先生的故居,非常简朴,也更能体会他从小生长的环境。”

  “海峡两岸共享中国历史,拥有同样的语言与文化。”在故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马英九表示,广东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国民大革命的起点,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发起救亡图存的运动,“我们不能遗忘”

  他说:“两岸应共同合作,避免战争,致力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共创和平繁荣,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中国人最大的愿望。”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沿主墓道拾级而上,手执菊花,庄严拜谒。他于拜谒结束后发表的感言中,特别提及来自台湾的两位烈士:苗栗的罗福星与台南的许赞元。

  读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牺牲前所写的《与妻诀别书》时,马英九哽咽难抑。“我期盼黄花岗精神能够不断传承,让后代子孙、两岸的中国人,都能永远记得这些先圣先贤为我们的牺牲与奉献。”

  这是两岸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又一历史例证,也是对所有两岸青年的期许与寄望。“不能遗忘”。

  热络

  “这么晚才来中山大学遇见你们”

  “我就是笨,这么晚才来中山大学遇见你们。”4月3日下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中大康乐园怀士堂交流座谈,台湾青年学子的一段现场“表白”,瞬间引发两岸学生的尖叫与喝彩。

在中大,两岸青年学子互赠书签等手信。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在中大,两岸青年学子互赠书签等手信。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交流联谊前,参访团青年和中大学生围成“同心圆”,互赠书签等手信。联谊会上,两岸青年围坐一桌,交换联系方式,分享思考与感悟,相谈热络。怀士堂里,到处是洋溢着的笑脸。

  遇见,是“相见恨晚”。语言相通、年龄相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有类似的压力与烦恼,交流起来自是“浑然天成”

  去年,马英九带领30名“大九学堂”学子前往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交流参访,随后邀请5所大陆高校学生回访。在此期间,两岸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有许多同学保持着往来。

在中大,两岸青年学子互相交换联系方式。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在中大,两岸青年学子互相交换联系方式。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遇见,也是“恰逢其时”。两岸和平发展,未来在年轻一代。推动年轻人多对话、多走动,是增进两岸合作最好的方式。

  “中山大学的同学们很活泼,我认识了一批新朋友,彼此间就像是家人”“希望两岸青年可以有更多机会增进了解、凝结友谊、同心同行”……这些来自两岸青年的心声,正是对当下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时”与“势”的最佳诠释。

  “推动两岸学生交流,是我此行最重要,也是我努力的目标。”马英九在中大交流座谈时表示,希望让两岸年轻人有更多认识彼此的机会。他还热情邀请中大师生回访台湾,体验台湾的民情风土。如果成行,将是两岸青年的又一次“双向奔赴”。

交流联谊会末尾,两岸青年学子联袂登台,合作演唱经典歌曲串烧。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交流联谊会末尾,两岸青年学子联袂登台,合作演唱经典歌曲串烧。图源中山大学官微

  《外婆的澎湖湾》《月亮代表我的心》《朋友》《明天会更好》……活动末尾,两岸青年学子联袂登台,合作演唱这些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歌谣,台下的马英九和其他嘉宾也跟着轻声哼唱。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随着越来越多声音的加入,怀士堂内好似汇成一股有形的音浪,轻轻拍打在每个人身上。

  中山大学是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们在粤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们此次大陆行中,两岸年轻朋友交流交往的第一站。两岸青年还将擦出怎样的火花,遇见怎样的“遇见”,值得期待。

  【话题研究员】陈嵘伟 龚春辉

  【摄影/摄像】陈嵘伟 张冠军 董天健 钟志辉

  【剪辑】金镝

  【统筹】卢轶 胡良光 祁雷 李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