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3年12月3日)

tqb-20231203-004.jpg

陪你说废话

□ 江育彬

年轻时候,湾韵父母一唠叨就想走人。园年月日中年以后,湾韵觉得有父母唠叨真好,园年月日饭后家人闲坐,湾韵一壶茶、园年月日一席话,湾韵令人心暖。园年月日

每次回老家,湾韵父亲总会把村里那些鸡零狗碎的园年月日事儿跟我说一遍,谁家娶媳妇,湾韵谁家生孩子,园年月日要不就聊聊物价和天气,湾韵反正就是园年月日没话找话。邻居喜欢来串门,湾韵因为母亲善于倾听,聊天时候很少表态,要么附和一番,要么笑而不语。以前我不大认同母亲的做法,认为凡事要有自己的态度。后来我发现错了,聊天不是辩论,聊什么不重要,聊天的心情很重要。聊个天嘛,开心就好。朱自清早在《论废话》一文中写道:“若是都说道理,哪有那么多道理?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

古人说“食不语”,太严肃了。一家人围着饭桌沉默地吃饭,实在是一件非常压抑的事情。饭桌的氛围基本就是一个家的基调,热热闹闹,七嘴八舌,边吃边聊,才有烟火气。儿子吃饭的时候,话就特别多,小嘴吧啦吧啦的,说学校好玩的事情,说好看的电视剧,一顿饭下来,不止半小时。我们嘴里催促他吃快点,心里却想着,喜欢说话说明不自闭、不压抑。

上学时,我和朋友们无话不谈,中年后,反而不怎么爱说话。大家都忙,就算不忙,也未必有坐下来聊几句的心境和契机。时间一长,愈发疏离,共同语言更少,最后有走动的,基本就是那几个经常一起讲废话的老伙计。中年人聊天,无非孩子教育、股市楼市、时局风云,以及各种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归结起来,其实也是婆婆妈妈、啰啰嗦嗦,毫无意义的一通废话。

这一通废话细想起来,大有讲究。首先,明明废话连篇却甘之如饴,是因为彼此趣味相投。其次,同样是废话,为什么愿意跟你说而不愿意和别人说呢?那是因为感受到情绪上的呼应。再次呢,是聊天过程中那种不设防的松弛感,让人自在。“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交情。

一段关系的开始,往往从“谈得来”开始,找朋友、找对象,都是这样。那些诸如“小心开车”“早点睡吧”“记得多穿衣服”的絮叨,都是正确的废话,但日积月累,这种废话却能提炼出一种情感:在乎。

一段关系的转折,往往从无话可说开始。就算是废话也懒得跟你说,甚至连架都不吵了,到了这份上,没有分享、懒得沟通,这感情基本也就剩下一个空壳。

据说,那些没有明确目的的对话,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沟通。而正是这些对话,可以有效巩固我们的亲密关系。换言之,废话多,幸福感多。

“今天天气不错”“吃了吗”“看起来气色不错”,这些看起来毫无营养的寒暄让我们知道,我们依然和这个世界有着联系,同时自己置身于一个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就像买菜的时候,和老板聊几句,不是他的菜有多好,而是你的心情不错。愿意表达、乐于分享,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是心境舒畅的表现。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时候,有人陪着说废话也是一种温暖。

有人说,幸福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善待。

灯火阑珊处

□ 王国梁

少时读诗词,经常不解其意,以为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璀璨辉煌的地方。后来才知道,阑珊的意思是“衰落、凋零、将尽”。这样看来,灯火阑珊处的意境,更加美好而耐人寻味,就像花落之后的那缕余香,让人久久怀想。

我习惯晚睡,每晚睡前,我都会把灯熄了,踱到窗子前,看看窗外的夜色。夜色宁静深沉,夜空浩瀚辽远,月色也正是温柔时刻。再把视线投向凡尘人间,喧嚣的世界安静下来,居民楼的灯火一盏一盏次第熄灭,第二天上班、上学的人们要按时睡觉。灯火阑珊处,光线昏暗了许多。远远望去,一栋栋居民楼,不再是通体透明的样子,只有几扇亮着的窗子没有规则地散落着,散发着温和的光芒,在幽暗的夜色中似乎显得有些寂寞孤独。

黑夜茫茫,人间寂寂,但总有一些与你同时醒着的人。隔着无形的黑夜,彼此之间会有一种神秘的密码来联通——我们都是这深夜的主宰者,都在黑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都对深夜有莫名的依赖和热爱。我会想,窗子里的人在做什么?我忙着写稿子,他们是不是也在为明天的工作准备,或者是刻苦的孩子在挑灯夜战,又或者是谁在独自看书,享受属于自己的安宁明亮的夜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我们相隔咫尺,可以互相遥望,感知对方的心跳,是不是也算得上有缘人?

灯火阑珊处,总会有一些与你同频的人。当你蓦然回首,发现这些仍旧在深夜亮着的窗子,会觉得人间不寂寞,生命不孤单。

我想起一次晚归的经历。那次我因为有事忙到很晚才回家,心中很是委屈。寂寞长街,路灯昏暗,烟火人间显出几分寂寥。我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前面店铺亮着灯火。店铺的门敞开着,我的心陡然明亮起来,这么晚了,还有未眠人。我遐想联翩,店主会不会不是为了卖点东西,而只是为了给夜归人照个亮?

灯火阑珊处,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充满情怀的所在。喜欢蓦然回首间心温柔一动,喜欢灯火稀疏处的温情点点,喜欢夜色漆黑中的光明和希望。

读到王国维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来王国维对“灯火阑珊处”也是情有独钟的,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所在。这几句词说出了人们追索心中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其中最美好的境界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苦苦寻觅之后的蓦然发现,是一种辗转追寻之后的瞬间领悟,是一种经历人生种种之后的如梦初醒。灯火阑珊处,伊人回眸笑。那种欣喜与幸福,是经历过千回百转之后的终有所得和豁然开朗。

今夜,又是夜色深沉,灯火阑珊,我在一片朦胧的灯火中准备进入梦乡……

 

婆婆爱买便宜货

□ 谢 璇

下班回到家,我发现婆婆又在拆快递了,自从退休的婆婆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购物便成了她的一项新爱好。她每天乐此不疲地收快递、拆快递,一大堆网上淘来的“便宜货”快把家里的储藏室塞满了。

婆婆拿出刚收到的一条黑色裤子,抖了抖拿给我看:“你看,这个是我‘双十一’拍下的保暖棉裤,在专卖店里得卖好几百块呢,我这个在××主播直播间买的,价格是主播跟厂家谈了一年多谈下来的,一条才29.9元。”婆婆一边得意地展示着她的战利品,一边拉着我的手让我也摸一摸布料。学服装设计的我一接触到裤子,就明白这布料是纤维的,并非商家所说的纯棉料。我只好对婆婆说:“妈,这条裤子并不是棉的,你还是退了吧,以后你需要买什么衣服尽管说,我帮你买。”婆婆却摆摆手道:“这条裤子和邻居李姨她女儿买给她的150元的新疆棉裤一样的,这个价也是我等了几个月才等来的,多实惠呀。”

看到婆婆的坚持,我也不再说什么了。晚上老公打开洗衣机想去晾衣服时,却傻了眼,洗衣机里的衣服全部染了色,而他刚买的那件浅色衬衫更是惨不忍睹。看着眼前的景象,婆婆清楚是她的黑棉裤闯的“祸”,如同做了错事的小学生一样自言自语道:“都怪我,喜欢买便宜货。”

记得去年,婆婆看到电视上的一个购物节目,说是为回馈消费者,商家免费送一批净水器。遇到这等好事,婆婆当然是不肯错过的,便按屏幕下方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报名。过了几天,一台崭新的净水器送上门了,打开包装箱一看,里面有一张骆驼奶粉的宣传单,单子上面印着骆驼奶粉对身体的各种好处。看到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保健品,婆婆心动了,没想到里面还有一张刮奖卡,刮开一看,居然中了个二等奖,奖品是一套高级锅具,奖品会随900元6罐的骆驼奶粉一起发货。看到运气这么好,婆婆立即联系商家,并按照对方的提示转账购买,随后她又在微信亲友群里分享这个天大的“好消息”。看到信息的小姑子提醒婆婆这是商家的套路,小心上当受骗,婆婆挺委屈地反驳道:“你们年轻人在网上买的就是好东西、就是正宗的,我们在电视上买的就是假货,我们老年人这么容易骗呀?”

几天后,骆驼奶粉和奖品准时送达,婆婆迫不及待地用新锅具煮饭、炒菜,谁知用了几次,锅却糊底、变黑了,无论怎么擦都擦不掉,自知上当的婆婆悄悄地把它们藏起来,重新用上了原来的锅。

我闺蜜的妈妈也是这样。那天,正在整理厨房的闺蜜给我发了一个视频,她家冰箱的冷冻室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她妈三个月前趁商家做活动时囤的猪肉、鸡肉,因为担心时间久变质了,她想扔掉,可老人家却舍不得,认为这些都是钱买来的,不能丢。

长辈们勤俭节约惯了,他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对现在生活倍加珍惜,他们会把自己的钱省着花,要老人家改变爱买便宜货的毛病的确很困难,更何况是他们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了。作为年轻人,我们多理解他们的同时,也要对他们多讲道理、多加劝诫,让他们明白便宜货其实并不便宜,有时反而是更大的浪费。时间久了,老人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我家婆婆,如今已经很少买便宜货了。

故园之恋 
 □ 晓 夏

梦中的乡音温润笔尖

熟悉的方言打断思路

仿佛有故人远远地唤我乳名

赤足,耕种,乡情

文字里满是五谷杂粮

所有的话语,都带着泥土的馨香

搓成粗糙的麻绳

攥在乡亲们粗砺的大手里

漫长,艰辛,等待

破土而出的是丰收的希望

我常常把自己深陷到故土

仿佛匍匐在母亲怀里

心安放在梦牵魂绕的炊烟之处

温暖,憨实,眷恋

一任思乡的情怀泛滥成灾

是这片广袤的土地

给了我成长的养分

我把汉字随意地排列组合

就是禾苗,庄稼,和父亲的坟地

就有春风浩浩荡荡穿过我的胸膛

露天电影
□ 杨瑞芳

我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女孩,露天电影对于我并不陌生。在故乡的小山村,一年四季中,最快乐的是每隔一个月能看一场乡村轮流演出的露天电影。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看露天电影成为我们这些孩子日夜期盼的事情,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那个年代,露天电影就是一场四乡八邻的民众聚会,那场面一点儿也不亚于农村的年集。只要有露天电影,无论是夏日炎热难耐,还是冬天严寒刺骨,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会扛着长椅短凳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还有不少要走十几里路才能赶来看露天电影的人们。电影场上人挨着人,把场里场外挤得水泄不通,看露天电影成为那个年代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娱乐大餐。

记得有一次是在离我们村七八里山路的村子放映《铁道游击队》,堂兄带着我、姐姐、弟弟以及几个小伙伴一路奔跑,还是晚了,电影已经开演。但让我们着急的是找不到位置坐了,生产大队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没有我们的栖身之地。无奈之下,我们就绕到银幕背后去,看“反过来的电影”。银幕背面,人物影像都是反的,连底下的字幕也是反的。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只要能听到电影里人物讲的话,看到电影里人物影像就足够了,至于影像反不反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想来,坐在银幕的背后看电影更是别有洞天。有时遇上刮风,银幕被风刮起,电影中的人都变形了,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热情。

那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可不像现在看电影那么浪漫。夏天要受蚊虫的叮咬,冬天要忍受刺骨的寒冷,倘若遇到恶劣天气还可能被淋成落汤鸡,或是被大风刮丢衣帽,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们看电影的脚步。

因为那时文化生活贫乏,不管在哪个村、路有多远,只要有电影放映,不管一部影片重复放映了多少次,都会有人山人海的观众,人们看得依然津津有味。电影里的许多经典台词、主题歌,人们都烂熟于心。如《英雄儿女》中“我是王成,向我开炮”,《董存瑞》中“为了新中国前进”,“小小竹排向东流”的潘冬子……

露天电影对于相恋的青年男女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小伙子姑娘们常常会借看露天电影的机会,寻找自己的姻缘,四叔和四婶就是因为看露天电影进而走到了一起。

如今,露天电影已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的孩子一定不知道银幕背面也能看电影吧?它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带给人们无限欢愉的记忆将永不磨灭,留在一代人的心中。

 

锅巴小语
□ 查晶芳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道,抗战时期餐馆有道菜,名为“轰炸东京”。哈!这菜名是不是够响亮、够新颖?听起来似乎颇有点“标题党”之嫌,其实就是寻常的锅巴。

锅巴在很多地方可是个香饽饽,我家餐桌上一年四季总少不了它。有时,我一人在家懒得做饭,便用汤泡碗锅巴,三口两嚼,喷香酥脆,肚腹饱饱,心满意足。

从小我对锅巴就情有独钟。那时候是大锅煮饭,烧的都是柴火。饭熟时,揭开木盖,一大锅新米饭白净软糯。每次盛完米饭,我都缠着奶奶叫她“炕锅巴”。奶奶便在灶里再加一把“松毛须”,盖上锅盖焖几分钟。一张大大的圆形锅巴就赫然在目,黄澄澄的,薄薄脆脆,看着格外诱人。掰一块往嘴里一丢,嘎嘣嘎嘣,满口生香。奶奶小心地把锅巴铲起,放在罐头瓶里,我没事就摸几块当零食吃。

现在,柴火锅巴几近绝迹了,不过像我一样爱吃锅巴的人可不少,我们小城的“云岭锅巴”便应运而生。这种锅巴产地就是我们泾县的云岭小镇。之所以叫“云岭锅巴”,还有个小故事。泾县云岭是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抗战时期,从1938年8月到1941年1月近两年半的时间里,新四军一直生活、战斗在云岭,既抵饱又易于携带的锅巴就成了新四军野战时的主要干粮。“北有黄桥烧饼,南有云岭锅巴”,这是当时的新四军对它的盛赞,不难看出其中饱含的深情。

锅巴最简单的吃法,除了干嚼,便是用汤泡着吃,当然以排骨汤、老鸭汤泡更好。在我们这一带,“老鸭汤泡锅巴”是很有名的小吃。南陵有个饭店,做得尤其好,许多人不远百里趋车前往,就为吃一口老鸭汤泡锅巴。而我们泾县的饭馆不论大小,有道菜是必备菜,名为“滋啦锅巴”。主料自然是云岭锅巴。上菜时,服务员一手端着锅巴,一手端着热气腾腾的浓汤。汤是刚出锅的,汤中食材各店配料略有不同,大致是鸡蛋、香菇丝、火腿肠、胡萝卜、嫩莴苣、西红柿等。汤的做法挺简单:蛋打散,西红柿切丁,其他切细丝;把碎粒状的葱姜蒜末入油锅,香起时,放入切成丝状的食材爆炒;再以水没之,大火滚开,转微火,上盖煮几分钟;后调成大火,打入鸡蛋和西红柿丁,加芡粉勾芡,汤成。最后,当着食客的面,服务员把浓汤均匀地浇在锅巴上。

“滋啦——”一声脆响后,热气腾腾,香雾氤氲,食客无不味蕾大开,纷纷举箸。一块饱蘸汤汁的锅巴入口,酥酥脆脆,又软滑香浓,妙不可言。

这种吃法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轰炸东京”即是其中之一。梁实秋在文章中写道,汤浇上去那一刻,“刺啦一响,食客大悦,认为这一声响仿佛就是东京被轰炸了,心里一高兴,食欲顿开”。

这样一命名,别说还真有同仇敌忾鼓舞人心的作用,也算饶有意趣。

海潮

tqb1203004_006_01_b.jpg
汤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