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④】这是平凡铸就的钢铁长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我拿起相机,想在积石山最特殊的④平时刻捕捉每一帧的影子,去定格瞬间——

4个人,凡铸驱车20个小时,铁长驰援近2000公里……12月21日下午,手记见到山东百姓哥时,④平连续的凡铸熬夜状态下,他的铁长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没有休息,手记来了就赶紧给群众做饭。④平”山东百姓哥本名冯祥宇,凡铸是铁长山东济宁泗水人。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手记他和其他3个志愿者立刻从家乡出发,④平跨越1930公里,凡铸赶往积石山县。

FZ100428407992_A4242889

“带了800斤左右的牛肉,路上一刻都不敢停下,就想着给灾区群众准备上一碗热乎乎的饭。”冯祥宇告诉我。

采访的一瞬间,他突然流泪了。

我问他,是累了,还是想家?

他回答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看到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人们聚在一起,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的孩子为我感到骄傲。”

这一刻,我用镜头定格了他流泪的瞬间。

FZ100428407992_A4242890

连续几天的采访中,我用相机镜头定格了守望相助的人们,定格了孩子们的笑脸,定格了军民情深的送别……记录着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12月22日,我们从积石山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车,抵达了积石山县柳沟乡张郭家村。

绕过一排排安置帐篷时,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传入耳中。

掀开门帘,大概是被突然打扰,几个小脑袋忍不住转过头向门口望来。

张世晶是这所帐篷学校的老师,她正在为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程:我的梦想。

“同学们,长大后你们有什么梦想?”提问声刚落下,稚嫩的回答声此起彼伏——

“我想当解放军!”

“我想当警察。”

“我想当老师!”

……

那一瞬间,我脑海里突然有了幻想,如果没有地震灾难,冯祥宇一定正在温暖的家里,帐篷里的孩子正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那些风尘仆仆的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按部就班过着。

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我可以在人海中一抓一大把。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们变得不平凡。一个普通人的力量看似改变不了什么,但百个、千个、万个乃至无数个普通人手挽着手,战斗在一线,就能铸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正是每一个普通人身上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取得这场抗震救灾攻坚战最后胜利的有力武器。

凌晨,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多摄氏度,举目望去,数不清的建设工地、临时过渡的帐篷、活动板房里依旧灯火点点,从这里出发,能看到温暖,看到力量,看到希望。

FZ100428407992_A4242891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