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笔照亮积石山救援的路

12月19日晚,用们援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照亮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张智敏(中)正在和同事进行采访。积石

王朋 摄

12月18日23时59分,山救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用们援

19日零点时分,照亮中央新闻单位驻甘机构、积石甘肃省属新闻单位的山救数十名记者几乎同一时间接到通知,立即赶赴震中,用们援展开抗震救灾采访报道。照亮

凌晨2点40分,积石第一批以笔记本电脑、山救相机、用们援录音笔、照亮采访本为装备的积石“逆行”队伍已抵达震中,他们连夜辗转奔波,记录一线灾情和救援情况。

“在灾区采访的几天,每一刻我都被感动着”

在第一批“逆行”的记者队伍里,《甘肃日报》记者金鑫、张富贵和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后寿青等跑出了最快速度。他们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回忆,19日凌晨1点左右,在通往积石山的高速公路上,他们看到消防救援、医疗等车辆连成长龙,“点亮了通往积石山的救援通道”。

“到达积石山后,我们迅速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灾情后,便立即赶往受灾较重的地区之一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金鑫说,前往阳洼村的道路是一条蜿蜒的山路,被冰雪覆盖。途中,地震造成山体垮塌,道路中断。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路断了,车走不了,我们只能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村里,看到倒塌的房屋一片狼藉。我们没有半点停歇,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我们看到,部队正在抢修道路,当地群众也在积极组织自救。”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一直是悬着的,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先是忐忑不安地担心,不知这次地震究竟会带来多大的灾难;抵达搜救现场后,是痛彻心扉的揪心,眼前的一幕幕令人心情无比沉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爱心救援人士赶来,大家冒着严寒抗震救灾,令人暖心。”同样是第一时间赶到震中的《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说,“在灾区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每一刻我都被感动着,被每一个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大爱无私深深鼓舞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好灾区每刻发生的感人故事,报道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壮举。”

“别等通知了,我们先往那里赶吧”

这星期,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张智敏正在家中休假。地震发生时,他的第一反应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先跑下楼躲避。待到稍微安全后,他便一直盯着手机看最新救援情况,作最新的视频报道。

19日一大早,张智敏提前结束休假,跟随新华社甘肃分社的第二报道梯队前往震区,当天他和同事共同采制的融媒体报道《震后第一夜:无眠》,用一个个朴实无华的镜头,记录下了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震后24小时内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真实画面。“地震发生后到早晨这段时间,我在兰州协助第一梯队制作稿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就是跟着干、跟着作报道,把最新、最有用的信息传出去。”张智敏说。

有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采访经历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总站记者马凌峰,在此次地震发生时,和同事刚刚完成在甘肃武威的采访任务。19日18时40分左右,记者在积石山县地震救援新闻中心见到马凌峰时,他正和北京来的同事忙着剪辑当晚《新闻联播》准备播出的内容。

“地震发生当晚,我刚刚睡下,就被一阵剧烈的摇晃给晃醒了。我迅速起床,把衣服、洗漱用品一股脑儿塞进包里,跟同事柴世文说:‘临夏地震了,别等通知了,我们先往那里赶吧。’”马凌峰告诉记者,“在从武威前往灾区的路上,我一边搜集震区的信息,一边利用消防、应急、公路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发回稿件。为了保证安全,我和驾驶员轮流开车,一人一个小时,沿路我们看到应急救援队、消防、矿山救护等一支支救援力量都在全速赶往震区,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是目的地都一样。4个多小时后,19日凌晨5点,我们就赶到了受灾较重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直扑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展开直播报道。”

地震发生后,中央新闻单位除在甘的新闻记者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报道外,各单位也迅速调集采访力量赶赴震中。19日一大早,《中国日报》记者王小予接到报社通知后,立即搭乘飞机从北京出发,下午2点落地后就直接赶到临夏州人民医院、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安置点采访,直到20日凌晨2点左右才结束了第一天采访。

“我之前还没有过突发灾害事件的一线报道经历,所以编辑问我能不能去的时候,我果断答应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当记者很重要的经历。”王小予说,这几天《中国日报》形成前后方立体联动工作机制,全媒体传播中国救援的速度。

编辑:海霞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