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南海之滨翻金浪,满城皆是好“丰”景!

1.jpg

金秋时节,丰岁稔年丰

9月23日,珠海之滨农历秋分,南海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翻金从高空俯瞰南海之滨,浪满不论陆地还是城皆海洋,皆是好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丰喜悦。

“丰收”是珠海之滨一个动人的词汇,蕴含着数千年的南海文化渊源,承载着无数人的翻金幸福期许——

珠海西部广袤的稻田里,秧苗整齐排列着。浪满微风拂过,城皆稻浪翻滚,好景在蓝天的丰映衬下,绘就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

走进平沙镇各大果园农庄,色泽鲜艳的水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车,准备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市场。

T01tqb0923T01_001_06_b.jpg
T01tqb0923T01_001_05_b.jpg

 

 

T01tqb0923T01_001_04_b.jpg

俯瞰万山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深海网箱星罗棋布地排列在万顷碧波上,活蹦乱跳的鱼群被陆续打捞上岸,一派人欢鱼跃的忙碌景象。

attachment_16952184727532.jpg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新模式扎根田间,新动能不断积蓄,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珠海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丰收的基础越来越实、成色越来越足。

人勤春来早,奋进赶秋实,从来都是特区人的精气神。犹记得,就在今年新春开工的第一天,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擂起奋进催征的金鼓:“让春天播下的种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抬望眼,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渔获满仓……希望的田野上,金灿灿的收成上,写满了耕作之辛、丰收之喜、拼搏之荣光,也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耕耘有时,丰收已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节日,让我们共赏丰收盛景,在礼赞劳动、珍惜粮食中为农民朋友喝彩鼓劲,携手擘画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时代新卷!

attachment_16759994708540.jpg

平沙水稻种植基地

喜看稻田千重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十二五”以来,珠海累计投入5.7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43万亩(分布于金湾区和斗门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3.35等,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珠海还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300亩,到2035年,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珠海机耕路基本实现硬底化,推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11%,位居全省前列;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至20%,助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62万元提升至2022年的3.6万元。

如今,平沙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产业化精细化管理,亩产已超900斤。2022年10月,平沙镇成为全市首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

何为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瓜果累累迎丰收

春结桑葚、夏产凤梨、秋品火龙果、冬尝青枣……在珠海,一年四季都有果,季季瓜果不重样。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珠海现代农业产业举足轻重的板块。

早在40多年前,平沙就凭借甘蔗种植与制糖业闻名一方,赢得“甜蜜小镇”的称号。进入21世纪,珠海早早瞄准这里的发展潜力,在此布局特色水果产业。2008年,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平沙镇落地。2019年,珠海市金湾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产业园正式获批建立。

经过多年发展,珠海特色水果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名气越做越响。“水果界爱马仕”阳光玫瑰、冰淇淋木瓜、“毛毛虫桑葚”台湾长桑、黑糖芭比莲雾等各色新品琳琅满目,出货热度全年不减。

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平沙的特色果园或农场,就挤满了自驾来此的市民游客,或采购水果,或采摘游玩,其中不乏满载而归的港澳单牌车。

这些高品质、多品类的瓜果,不仅给市民游客带来了舌尖上的香甜体验,也鼓足了果农们的腰包,成功铺就一条“甜蜜”的乡村振兴之路。

塘间渔获肥美鲜

秋季到,鱼虾肥。聚焦珠海西部的连片养殖池塘,珠海“水产天团”早已喜提多张“国字号”名片,持续走俏各大市场。

attachment_16952989883170.jpg

黄立鱼(黄鳍鲷)是其中的一大“王牌”,凭借鲜美肉质和丰富营养,备受食客好评。金湾区拥有全国最大的黄立鱼连片标准化养殖基地,黄立鱼养殖面积约3万亩,产值超6亿元。2019年,金湾区获评“中国黄立鱼之乡”。2021年,“金湾黄立鱼”正式登记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中。

attachment_16952007714250.jpg

与黄立鱼产业类似的,还有平沙的桂虾养殖业。“跳跃灵于蟹,峥嵘势若龙”被当地农户用来形容桂虾,足见其Q弹的肉质。依托丰富的咸淡水资源,平沙镇具备养殖桂虾的天然优势,并于2020年获评“中国桂虾之乡”。

attachment_16952007771954.jpg

2009年,“白蕉海鲈”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白蕉镇获评“中国海鲈之乡”。2019年,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斗门作为全国最大的白蕉海鲈养殖与加工产区,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15.6万吨,约占全国总量七成。

不仅如此,南水青蟹、平沙南美白对虾、莲洲禾虫……越来越多特色水产正在珠海做优做强、喜迎丰收,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海洋牧场谱新篇

放眼深海,一口口养殖网箱,点缀在珠海海洋牧场的万顷碧波上,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今春投入的600万尾金鲳鱼苗,已长成一斤左右的成鱼。活蹦乱跳的鱼儿刚打捞上岸,就被客商抢购一空。

attachment_16940929828693.jpeg

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均居珠三角前列的珠海,正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着力建设深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三区一场”。

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海洋牧场先后于2015年、2018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德海一号、澎湖号等领先全球的智能化养殖平台,持续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今年,珠海还计划新动工建设1艘养殖工船、5座大型深海养殖平台,预计可新增养殖水体28万立方米。

其中,“澎湖号”是我国首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拥有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最高单季养殖量达50吨。

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珠海渔业产值不断攀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渔业实现产量16.95万吨、同比增长5.1%,实现产值46.90亿元、同比增长6.1%,呈积极向好态势。

今年8月,“国家中心渔港”在珠海洪湾中心渔港正式挂牌。当天,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同步在此开业,补上了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珠海加速崛起的“蓝色粮仓”,将成为广东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预制菜香产业旺

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野,一头连着餐桌,不仅是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更是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attachment_16952007745632.JPG

坐拥多个“国字号”特产的珠海,正积极抢滩预制菜新风口,加快构建从“田野”到“餐桌”的预制菜全产业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预制菜产值近1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预制菜出口达1.64亿元。

attachment_16952989899502.jpg

根据《加快推进珠海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珠海将规划建设以斗门区为重点、向金湾区适度拓展的预制菜特色园;力争到2025年,全市预制菜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以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20.9平方公里为发展腹地,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50亩。目前,一二三期建设正稳步推进,将打造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

秋分开机图.gif

90047916025540457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