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粽”广东粽,你最“粽”意哪一种?

  中国人过端午节,粽肯定离不开粽子这一传统美食。风情从古老的东粽习俗到现代的创意,粽子不仅仅是最意种一种食物,更是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记忆的象征。

  南方咸粽与北方甜粽的风情口味之争,每年都激发着网络上的东粽热烈讨论。其中,最意种广东粽子作为南方粽子的粽代表之一,以其馅料丰富、风情口味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东粽

  爱吃的最意种广东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发挥了民间智慧,研究出了各式各样、粽不同地区、风情不同口味的东粽粽子,有广府白粽、鸳鸯粽、芦兜粽、鸭乸粽等等。一缕粽香,一番乡情。今天,带大家一起盘点广东各地的特色粽子,看看哪款才是你的心头爱?

  台山咸肉粽

  侨乡端午味蕾记忆

  在中国侨乡广东江门,一种名为台山粽的粽子,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对于旅居海外的江门人来说,台山粽是深藏在儿时记忆的味道,更是成了连接海内外侨胞的纽带,情牵四海。

  台山咸肉粽,又叫“扭角粽”,属广府白粽的一种,因其丰富的馅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红蓝叶”,一种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的草本植物,也是“台山粽”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将红蓝叶洗净后剁碎,使其与空气充分氧化,叶子颜色便会由绿变红。将五花肉与红蓝叶混合后,肉会裹上一层朱红,不仅增添独特香味,还能解去油腻。

  台山粽在包裹前,会先将糯米与红豆一同大火炒制,使米粒脱水增香,口感更加筋道。包粽子时,加入绿豆、咸蛋黄和腌制好的五花肉,再用水草制成的细条捆紧,放入沸水中熬煮。蛋黄花肉绿豆,红蓝糯米箬叶,经过三四个小时的熬煮,肉蛋的醇厚,竹叶的清香,各种香味互相渗透,共冶一炉,香飘四溢。

  江门台山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端午期间,许多海外侨胞都会特意寻找台山粽,以解思乡之情。这份情感不仅是对美食的热爱,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通过台山粽,海内外侨胞得以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和文化,这也使得台山粽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潮汕鸳鸯粽

  可咸可甜

  潮汕鸳鸯粽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特色粽,因其馅料有甜、咸两种口味,又被称之为一个让咸甜党握手言和的优秀粽子代表。

  鸳鸯粽,潮汕当地人又称之为双烹粽球,所谓的双烹就是甜咸双拼,咸馅一般是腌制过的南乳猪肉、咸蛋黄、腊肠、板栗、香菇、海米等食材,一口下去口感丰富,咸香和鲜香兼具。甜馅一般都是甜糯米、乌豆沙馅、红豆沙馅的,入口绵甜软糯。

  鸳鸯粽在包粽子时,需要将甜馅和咸馅分别包入粽子中,通常甜馅占整个粽子的三分之一左右,以保证甜咸口感的平衡。包粽子时还需要注意手法和技巧,使得粽子包裹得紧实美观。

  潮汕鸳鸯粽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的传统美食,在潮汕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山芦兜粽

  块头大馅料足 风味浓厚

  中山芦兜粽因为粽叶采用当地的芦兜叶包裹而得名,芦兜粽是广东粽的重量级选手,粗如手臂,呈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

  芦兜粽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

  芦兜粽用料简单,主要以猪肉和咸蛋黄为主,采用优质的咸蛋黄,猪肉方面就选择梅头肉,猪肉预先以五香粉卤制入味。

  制作芦兜粽,第一层馅料就是杂豆糯米,然后放一片猪肉,再放一层米,然后放蛋,以米隔开肉类及咸蛋,依次类推。

  注满馅料后,师傅会连拍粽身数下,拍至馅料和开口相隔半寸最理想,然后将叶片折合封口。芦兜叶折成的“碗底”大小决定着芦兜粽个头的大小,小至1斤,大至5斤。

  传统芦兜粽制作有多道工序,最重要的是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煨煮,这样才能把芦兜叶香味融入粽里。

  中山芦兜粽不仅仅是一款美味的食品,更承载着中山人民深厚的文化情感和传统智慧。无论是在端午节还是其他节日,芦兜粽都是中山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鸭乸粽

  有里有面 拼口味更拼手艺

  在广东湛江雷州,有一种粽子比拼不仅是口味,更凭借出众的外形深得人心,纯靠“鸭”力在粽子界出圈。由于这种粽子形似鸭子,当地人称其为“鸭乸粽”。

  “五月五,提鸭母”,湛江雷州半岛地区纯正的端午味道,必然离不开鸭乸粽。有别于传统的粽子,鸭乸粽并不是“包”出来的,而是“编”出来的。要想编出这种好看的形状,需要在雷州半岛地区野外采割一种名为“簕古子”的叶子。

  在完成除刺、晾晒等工序后,然后沿着叶骨把叶片一分为二,便可开始编织粽子的外壳。一个鸭乸粽需要通过四片细长的簕古叶交错编织成型,鸭头、鸭脖、鸭身、鸭尾,讲究一气呵成。

  传统的鸭乸粽里,馅料没有鸭肉,独特的风味主要来自一种名为“蛤蒌叶”的食材。这是一种来自雷州半岛地区的野生植物,真正的学名叫“假蒟叶”,具有温中补气的药效。

  雷州人对这种在田间林边随处可见的食材,有独特的烹饪方式。采摘好的蛤蒌叶快刀剁成颗粒,大火翻炒,充分激发蛤蒌叶独特的草本香气,然后混入糯米,继续翻炒,使得蛤蒌叶清香充分渗透进米粒,这便是鸭乸粽独特风味的精髓所在。

  鸭乸粽填料的方法同样十分讲究。馅料需要挑选肥瘦相间的肥猪肉,经过腌制后口感肥而不腻、再挑选油脂丰富的本地咸蛋黄,用小勺子往“鸭屁股”处逐层填放。封口后,放进锅里大火熬煮两个小时,便可出锅。这样煮出来的鸭乸粽米粒分明,簕古叶和蛤蒌叶的香气扑鼻,清香可口。

  工序繁杂、耗时费力的制作方式,使得鸭乸粽的手艺传承逐渐断代,但是一提起鸭乸粽,乡亲们怀念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