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盼全运!23个故事带你感受广州这座爱运动的城市

  南方网讯(记者/黄小殷 通讯员/穗宣)1月1日上午,迎新运动“迎2024新年 盼2025全运”广州体育故事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召开,年盼城市代表、全运学者代表、个故感受广州运动员代表、事带市市民代表等嘉宾受邀出席,座爱他们围绕主题进行故事分享。迎新运动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步履将至,年盼将由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全运广州将以打造世界体育名城的个故感受广州姿态拥抱盛会的到来。

  城市代表分享:

  全民关注全运,事带市全民参与全运,座爱全民享受全运,迎新运动全民受益全运

  作为广州亚运会从申办、年盼筹办、全运举办到亚运后遗产处理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体育局原局长、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江南用两句话分享了他所理解的亚运会文化和亚运会精神:“广州神州亚洲紧密相连,五羊五星五环同在心中”“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

  “去年迎来第十年的广州马拉松,报名人数突破14万;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突破80亿元;全年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超过170项100万人次参与。”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竞赛部副部长、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方旭东则分享了广州体育事业的最新数据和他在天河体育中心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个跑步、打太极拳、打乒乓球、打网球、打篮球的市民挥洒汗水,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全运会,最终要全民关注全运,全民参与全运,全民享受全运,全民受益全运。”

  回顾昨天,讲述今天,更是为了展望明天。方旭东表示,广州有信心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贯穿十五运会筹办全过程,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落实到筹办每一处细节,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场馆代表分享:

  因六运而生、因九运而兴、因亚运而盛

  “全民健身在祖国大江南北蓬勃发展,我常年生活的广州,更是城中处处有体育,无时无刻不健身。”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曾设计多座标志性体育场馆,通过视频发来深情的寄语。“体育可以提升和彰显一座城市,体育建筑更可以幸福一城之人民。”

  广州曾举办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2010年亚运会,对城市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性、关键性、历史性推动作用。天河体育中心因六运而生、因九运而兴、因亚运而盛,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综合体育设施。36年来,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了近4000场赛事活动,约1.8亿人次市民入场锻炼,跻身全国十大体育公园,是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客厅”“体育殿堂”。36年前的郊野农田,变成如今广州城市中轴线上的超级CBD。

  如今,这个靠人民的双手挖出来的体育场又踏上新征程,向着承办十五届全运会的目标进行改造翻新,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中作出新贡献。

  “如果说广州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那么广州大学城则是这座城市青春的代名词,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一座年轻的体育场,那就是建成于2007年,规模位居广州地区第三的体育场馆群——大学城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党总支书记窦丽方介绍,这个广州市体育局下属最年轻的体育场馆,将承接 2025年全运会U16女子足球和攀岩比赛。

  运动员代表分享:

  体育在我的记忆里,融入我的生命中

  正在积极备战巴黎奥运会的“亚洲飞人”、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一直关注广州体育事业,他通过视频送上新年问候,“体育对于我来说就像阳光和空气,运动会对于我来说,确定了我一生的志向。我已经是34岁的老将,从未停止奔跑,或许直到有一天我跑不动了,我还会看着学生奔跑。这就是体育,在我的记忆里,融入我的生命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广州在与我一同奔跑。我生于中山,扎根广州,常常感叹这座城市对于体育的热爱。我很确定,这座城市与全运会是双向奔赴的。”苏炳添说,励志是每一位运动员的底色。

  广州是运动之城,也是体育明星和冠军的摇篮,这里诞生过11位奥运会冠军,还有众多世界和亚洲冠军。体操世界冠军刘婷婷因为伤病两度与奥运会擦肩而过,她希望抓住最后的机会,代表广东队出战粤港澳全运会,为自己的家乡再立新功。2024年是体育人践行“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冲刺之年,同时也是备战十五届全运会的提高之年。“希望能够站在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赛场上,为广东代表团争金夺银,为广州争得荣誉。”刘婷婷表示。

  来自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击剑队的运动员刘东鑫,是众多青少年选手中的一员,扎根基层、勤学苦练,是他们训练学习的日常,一次次失败后卷土重来,是他们厚积薄发的勇气和实力。

  刘东鑫表示,“一开始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很沮丧,教练鼓励我‘别灰心,你的路还长着呢’。次年,四年一次的省运会如期而至,我一路过关斩将,如愿获得了个人和团体的双料冠军。”

  已经荣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刘东鑫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全运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捧回冠军奖杯。

  志愿者代表分享:

  带上家人好友一起去做志愿者

  一届成功的比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志愿者是其中最美的风景,他们用微笑和服务诠释着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

  香港籍志愿者、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柳妍熙是一名来穗创业的香港青年,她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14岁就获得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及4×100米“双料冠军”。

  “2021年,我从香港来到广州创业,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志愿之城’的浓厚氛围,并有幸加入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队。柳妍熙表示期待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她会带上家人好友一起去做志愿者。

  澳门籍志愿者、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高校志愿服务队副队长许诗彗表示,“今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全力投入到迎接2025年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能有幸见证并亲历全运会这样的运动盛会,是我们湾区青年的幸运。”

  学者代表分享:

  发挥广州优势,整合湾区资源,打造全新模式

  在广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来自高校的智库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民族体质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谭建湘建言,以粤港澳全运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广东广州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地区的资源,能够打造一种全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时任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曾经说,‘体育不仅可以为国争光,还可以为国增利。’相信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中,我们一定能够贡献出新的广州智慧和广东智慧。”

  广州体育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钊建议广州借助2025年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积极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引擎地位和引领作用,一是借助全运会赛事活动的机遇,以足球、羽毛球、马术、马拉松等项目为重点,引领打造大湾区系列赛事,通过体育影响力,为广州“链”湾区“接”世界;二是借助全运会市场开发的机遇,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一批广州品牌企业进入港澳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吸引一批香港、澳门和优质企业、机构落户广州,通过产业带动力,协同港澳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引领大湾区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