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从敦煌来,舞向世界去——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侧记

舞从敦煌来,舞向世界去

——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侧记


9月6日,敦煌舞的敦煌的创创新与发展论坛在敦煌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敦煌舞,来自敦煌壁画舞姿。去敦它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煌舞既是展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坛侧当代的新创造。

  9月6日,一场探讨敦煌舞文化构想与实践路径,舞从舞为敦煌舞的敦煌的创创新发展凝心聚力、共谋良策的世界论坛在敦煌举办。

  嘉宾云集,畅所欲言。煌舞这场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展论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舞蹈家协会承办的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汇聚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舞蹈学界“大咖”,大家围绕敦煌乐舞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理论实践、美学思想等议题,以“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聚焦丝绸之路敦煌乐舞艺术研究,共话新时代敦煌乐舞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敦煌壁画“舞”出石窟

  1979年,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成功上演,历经44年发展与积淀,敦煌舞早已崭露峥嵘,走向世界,蜚声国际。而今,来自全国舞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丝路花雨》诞生地敦煌,感受敦煌的文化艺术魅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应怎样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推动敦煌舞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教育创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在致辞时抛出“如何守正创新”之问。

  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立足时代、回望传统,展望敦煌舞的未来发展。

  “要说敦煌舞,绕不开《丝路花雨》。多少年前,一部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敦煌舞创新发展蹚出一条新路,热爱敦煌舞的人们沿着这条路走向敦煌,我是其中之一。只是,我更加关注敦煌舞的教学。”原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敦煌舞教学创始人高金荣曾与敦煌结缘,通过敦煌舞“解密”敦煌壁画,让敦煌壁画走出洞窟,让飞天、金刚“活”起来,在长期研究敦煌壁画舞姿中创作了敦煌舞教材。

  打造中国“敦煌舞派”

  多年来,高金荣始终从教学角度推动构建中国“敦煌舞派”。“一个舞种或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教材、人才、剧目三大要素,‘敦煌舞派’也是如此。这也正是近90岁的我,现在还在进行敦煌舞教学的原因之一。”高金荣说,发扬传承具有浓厚敦煌气韵的敦煌舞,将这一精神财富留给后人,是她最大的心愿。

  沿着前人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敦煌古乐》《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不断推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追捧,甚至一度掀起研究敦煌舞的风潮。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认为,敦煌乐舞在与时代接轨、满足大众审美的过程中,还得向传统文化要灵感、要素材,再学习、再发扬。“进入新时代,要让敦煌舞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结合,让敦煌舞在从壁画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多元化精彩呈现。”至今,茅慧没有忘记,自己1980年前后第一次看到《丝路花雨》剧照时,那份跨越千年的美。

  “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敦煌舞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曾扮演过《丝路花雨》“英娘”一角,亲历敦煌舞的源起与兴盛。她认为,作为研究、复活传统舞蹈艺术的“活化石”,无论何时,敦煌舞都应继续扎根敦煌文化,不断取得新发展。

  近年来,甘肃文艺界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学理上进一步阐发敦煌舞派的诸多理论性问题,加强敦煌舞派理论体系建构,完善敦煌舞教学体系,推动优秀舞台剧目创作,培养优秀舞蹈人才,为敦煌舞派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艺术家们也清醒认识到,如何实现敦煌舞由复活再现向再生发展的迈进,如何实现敦煌舞派在生成机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传承体系等方面的整体构建,仍然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命题。

  创新中国舞蹈语言体系

  “敦煌舞蹈学建设意义重大,最核心的概念其实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或者说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下艺术语言体系的建设。”冯双白说,对于敦煌舞蹈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在敦煌壁画上,而应该将敦煌历史、敦煌文化均纳入其中;研究取得突破后,再转换为实践当中的艺术语言,不断创作出新的剧目,这将对中国舞蹈语言体系的建立、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大有益处。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张麟认为,发展敦煌舞,需要站在系统性、体系化的学科基础上,一方面,借助敦煌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以舞为核”的定位下,运用历史、考古、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力争敦煌舞学术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既注重传统壁画的内容,又重视探寻壁画内容与当代人之间的种种关联,以获得舞台呈现、创作边界的拓展;夯实和补充敦煌舞教学体系,为敦煌舞蹈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这说明了构建敦煌舞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说,该过程中,不能缺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支撑,“敦煌文化悠久厚重,敦煌舞也因而包含巨大的文化能量。所以,要看透敦煌舞背后的文化能量,不能只从‘反弹琵琶’等‘小动作’入手,学会它、编排它,而要依托宏大的中国文化体系,并从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教育学、哲学、宗教学、美术学、舞蹈学等诸多学科中借力。”

  “敦煌舞派的价值意义”“如何建构敦煌舞的理论体系”……学术对话一场接一场,与会专家学者直抒己见、集思广益,为敦煌舞派的发展厘清思路,为敦煌文化的深入研究添劲助力。

  对于此次论坛的意义,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历经40多年发展与积淀,敦煌舞作为一种流派的构建现已日臻成熟,以论坛形式共话历史变迁中敦煌乐舞艺术的嬗变与传承,展望新时代敦煌乐舞艺术的赓续与发展,不仅为我们解密中华文明基因、赓续千年文脉提供更多思考和启示,也为发展中国当代舞蹈、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孔令定